原油市场要闻:多因素交织 市场波动加剧
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以及地缘政治局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,原油市场于7月16日再度成为焦点,各类消息频出,深刻影响着市场的走势与参与者的预期。
一、国内油价调整落地,消费者成本降低
7月15日24时,国内成品油市场完成了今年第14轮价格调整,此次调整为油价下行。据国家发改委消息,每吨汽油下调130元、每吨柴油下调125元,这是年内第六次下调。经机构测算,此次调价折合92号汽油每升下调0.10元,95号汽油每升下调0.10元,0号柴油每升下调0.11元。以油箱容量50L的普通私家车计算,车主加满一箱油将少花约5元。回顾今年油价调整历程,截至本次调整前,国内成品油价历经十三轮调整,呈现“六涨五跌两搁浅”格局,而此次调整后变为“六涨六跌两搁浅”,油价跌幅进一步扩大。这一价格调整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,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长途出行,燃油成本都有所降低;对于物流运输等行业,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运营压力,降低了成本支出。
二、国际供需两端博弈,市场格局复杂
(一)供应端变数持续
欧佩克+此前宣布连续四个月增产石油,累计增产原油180万桶/日,这一举措给全球原油市场带来了明显的供应压力。尽管国际能源署(IEA)于7月11日发布月度原油市场报告,将2025年原油总供应预测从1.049亿桶/日上调至1.051亿桶/日,将2026年原油总供应预测从1.06亿桶/日上调至1.064亿桶/日,暗示供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。同时,伊朗制裁解除预期升温以及巴西新油田投产等因素,也在加剧供应端的潜在压力。然而,巴克莱银行表示,虽然欧佩克+可能会继续加速取消自愿减产,但一些欧佩克+产油国面临压力,需削减产量以弥补此前产量超出配额的情况,这又为供应端增添了不确定性。
(二)需求端前景堪忧
从国内来看,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报告显示6月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4.3%,国内柴油汽油需求不振。国际方面,美国炼厂开工率虽维持在94.7%的高位,但中国经济复苏乏力与欧美经济放缓的现状,严重制约了原油需求。并且,IEA月报指出近期石油需求显著放缓,将2025年平均石油需求增长预期下调至70.4万桶/日(之前预估为72万桶/日),将2026年平均石油需求增长预期下调至72.2万桶/日(之前预估为74万桶/日)。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对原油需求的预期较为悲观,需求端的疲软对油价走势形成了较大的下行压力。
三、机构预测分歧,市场预期迷茫
在市场供需两端博弈的同时,机构对于油价的预测也出现了分歧。南方财经7月15日消息显示,因库存低于预期,高盛将2025年下半年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上调5美元至每桶66美元,这或许意味着市场对原油供应的紧张程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即使在增产背景下,库存水平依旧低于预期,可能引发市场对未来供应短缺的担忧,从而对油价形成一定支撑。然而,巴克莱银行表示鉴于需求前景改善,将2025年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上调6美元至每桶72美元,将2026年价格预测上调10美元至每桶70美元,其认为供需平衡趋紧的预期源于需求增长强劲、非OPEC供应增长疲软以及国际能源署上调基准需求预估。不同机构基于不同的考量因素给出了差异较大的预测,这也使得市场参与者对于未来油价走势的预期更加迷茫。
综合来看,7月16日原油市场在国内油价调整落地、国际供需格局复杂以及机构预测分歧等多因素的交织影响下,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。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需要密切关注后续各方动态,以便及时调整策略,应对市场变化。
(亚汇网编辑:章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