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油市场要闻:油价反弹 供需博弈加剧 多空因素各显威力
一、国际油价早盘反弹,周度累涨超7%
10月27日亚洲时段,国际油价延续反弹态势,截至上午8时27分,WTI原油期货涨幅扩大至1%,报62.13美元/桶;布伦特原油涨0.94%,报65.812美元/桶。这一涨势使油价实现周度显著回升,上周WTI原油全周累计上涨7.61%,布伦特原油累计涨7.74%,结束此前连续三个月的下跌趋势。
反弹动力主要源于地缘风险升级:美国宣布对俄罗斯最大两家石油公司实施新制裁,这两家企业原油出口量占俄罗斯出口总量近50%,制裁范围还延伸至其子公司。同时,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取消与普京的会谈,引发市场对能源供应中断的担忧,推动多头资金踊跃进场,使油价实现V型反转。此外,美国原油库存数据也提供支撑,截至10月17日当周,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减少96.1万桶,库欣地区库存大降3.5%,叠加炼厂开工率回升至88.6%,显示需求边际改善。
二、国内调价窗口开启,油价两连跌成定局
10月27日24时,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正式开启,尽管国际油价近三日暴涨近一成,但调价结果仍以大幅下调告终。据测算,截至调价周期最后一个工作日,三地原油价格变化率为-6.22%,预计国内汽柴油每吨下调290-335元,折合92号汽油每升下降0.22-0.26元,0号柴油每升下降0.23-0.25元。
此次下调使国内油价实现10月“两连跌”,叠加月初75元/吨的降幅,本月累计下调幅度超365元/吨,多地92号汽油价格将重返“6元时代”。以油箱容量50升的家用车为例,调价后加满一箱油可节省约11-13元。跌幅收窄但未逆转的核心原因在于,调价周期内国际油价前期跌幅过大——月初布伦特原油曾跌至60美元/桶的五个月低点,尽管月末反弹,但全周期均价仍处于低位,符合《石油价格管理办法》的调价机制要求。
三、供需博弈加剧,多空因素各显威力
1.利多因素:地缘与库存共振
除美国对俄新制裁外,中东地区紧张局势持续为油价提供风险溢价,市场担忧供应端出现突发扰动。从库存端看,美国战略原油库存环比增加0.2%,商业原油库存连续两周下降,成品油库存中航空煤油降幅达3.34%,显示终端需求在炼厂复工后逐步回暖。此外,OPEC+产油国虽在增产,但沙特等核心成员国强调“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”,未排除调整产量政策的可能,给市场留下想象空间。
2.利空因素:过剩压力仍存
长期供需失衡风险并未消除:OPEC+已连续六个月增加原油产量,10月增产13.7万桶/日,且计划11月同幅度增产,累计增量近250万桶/日。非OPEC国家供应同样强劲,美国原油产量维持在1362.9万桶/日的历史高位,巴西、圭亚那新增产能陆续投产,四季度供应增量远超需求增幅。需求端,欧元区能源需求同比收缩3.1%,中国山东地炼开工率处于年内低位,高盛、摩根士丹利均下调四季度油价目标,警示“供应过剩与亚洲复苏迟缓”的风险。
四、市场展望:短期震荡难改长期趋势
机构普遍认为,地缘因素带来的反弹难以持续,供需基本面仍是决定油价走势的核心。高盛将2025年第四季度布伦特油价目标下调5美元/桶,指出非OPEC+供应增长与需求疲软的矛盾将持续压制油价。从技术面看,布伦特原油虽反弹至65美元上方,但仍未突破前期震荡平台上沿,市场对后续上涨动能存疑。
对国内市场而言,此次调价后,车主出行成本进一步降低,但需关注后续国际油价走势——若地缘冲突持续升级或OPEC+调整增产计划,下一轮调价周期可能面临涨幅收窄甚至转向上调的风险。投资者可重点跟踪11月OPEC+会议动态及美国CPI数据,前者将决定供应端走向,后者可能影响美联储政策及美元汇率,进而间接作用于油价。
(亚汇网编辑:章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