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全球央行最新动态:发达经济体定方向 新兴经济体稳节奏
一、欧洲央行:降息方向明确,警惕货币主导权挑战
欧洲央行在IMF年会期间释放强烈政策信号,行长拉加德明确表示“降息方向已确定,仅需细化步伐”,成为当日全球央行动态的核心焦点。这一表态基于欧元区9月通胀率自2021年以来首次跌破2%的积极信号,但她同时强调需警惕工资增长(当前仍维持4.5%高位)与服务价格(3.9%通胀)带来的黏性风险,因此“不会过快推进宽松”。
内部鹰鸽分歧已显著收窄:最鹰派的管委霍尔茨曼罕见松口称“若通胀超预期下滑,可能很快再次降息”,而鸽派管委森特诺则直言“数据将支撑进一步宽松”。市场迅速调整预期,当前定价12月降息32个基点、明年1月累计降息58个基点,较此前预期进一步加码。法国央行行长维勒鲁瓦更给出明确时间锚点,认为通胀可能在“明年初就触及2%目标”,为激进降息提供理论支撑。
值得关注的是,拉加德在年会期间两次强化“货币主权”立场:一方面隔空反驳特朗普对央行决策的嘲讽,强调“数千名专家的数据分析远非抛硬币决定”;另一方面警示美欧需警惕金砖国家去美元化进程,指出人民币在贸易融资占比已与欧元持平,中俄大规模增持黄金正在动摇现有货币体系。她特别提及数字欧元与欧洲即时支付系统的建设紧迫性,称“新兴经济体支付创新已形成竞争压力”。
二、日本央行:加息悬念升级,政治博弈添变数
日本央行10月29-30日议息会议的政策走向因内外因素交织更显扑朔迷离。行长植田和男在华盛顿G20会议后仍维持谨慎基调,强调“需收集更多数据评估美国关税冲击,不会过早加息”,但内部加息压力持续攀升——9月会议中已出现两名委员提议加息25个基点,近期一名鸽派委员更转态称“当前是加息最佳时机”。
新政治格局成为关键变量:自民党与维新会达成联合执政协议,高市早苗即将出任首相,其主张的“宽松财政+弱日元”政策与央行紧缩倾向形成直接冲突。市场反应呈现分化:美元/日元在政策预期博弈中震荡于150.60-151.20区间,但路透调查显示,67%的经济学家认为政治压力不会阻碍加息,96%预计明年3月底前利率至少升至0.75%(当前0.5%)。
外部环境进一步复杂化:IMF虽上调全球增长预期为加息提供支撑,但同时警告“贸易战升级可能重创日本出口”,建议采取“极渐进加息”策略。当前市场定价10月加息概率仅24%,12月升至38%,反映出对“政治干预+经济数据”双重变量的观望态度。
三、其他主要央行:政策协同与自主并行
美联储:数据真空期延续宽松预期
美国政府停摆进入第23天,零售销售、PPI等关键数据仍无法发布,但美联储鸽派立场未改。理事沃勒在闭门会议中警示“就业增长可能已转负”,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重申“年内需继续降息”,市场当前押注2026年底累计降息超100个基点。不过花旗等机构提示,若停摆结束后数据显示经济韧性,宽松预期可能修正。
新兴市场:流动性管理与货币合作双轨推进
中国央行虽未公布新操作,但市场对四季度宽松预期升温。东方金诚预测,为配合房地产纾困与内需提振,年底前可能落地降准降息,5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将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。阿根廷央行则于当日宣布与美国财政部签署20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,以应对本币波动与外部偿付压力,体现新兴市场差异化政策选择。
总结:政策分化中的市场关键节点
10月22日全球央行动态呈现“发达经济体定方向、新兴经济体稳节奏”的特征:欧洲央行明确降息路径但警惕货币主权挑战,日本央行在政治与经济博弈中拖延决策,美联储在数据缺失下维持宽松基调。后续需重点跟踪三大事件:10月29日加拿大央行议息会议(市场押注降息25个基点)、10月30日日本央行政策决议、12月欧洲央行新通胀预测,这些节点将决定年末全球流动性走向与资产价格格局。
(亚汇网编辑:冰凡)